在平靜了56天后,2020年6月11日北京市突然報告了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迅速鎖定新發地批發市場后,防疫部門在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上檢測到了新冠病毒。一時間,新冠病毒冷鏈物流傳播成為公眾關注和討論的焦點。李蘭娟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般情況下,病毒在冷鏈上能較長存活,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及耐低溫能力尚需進一步研究。經濟管理學院蘭洪杰教授多年來致力于對冷鏈物流管理的研究,近期蘭洪杰教授分別接受北京青年報和中國教育電視臺E世界現場電話的連線采訪,就新發地疫情下的冷鏈物流發表觀點。她認為,新發地此次爆發疫情主要有兩種可能性:病毒通過污染的物品進入新發地,或經由被感染的人,特別是輕微癥狀或無癥狀感染者帶到了新發地。但是想得到最終的準確結論,還需要更多專業人士的樣本搜集和調查。冷鏈肯定不是罪魁禍首,但是冷鏈成了大家熱議的焦點。
蘭洪杰教授指出,冷鏈物流對象中食品所占比例最大。這個行業發展得“比 GDP 增速都快”。不管是挪威的三文魚,還是海南的熱帶水果,都要靠冷鏈物流運到全國各地。她舉例說明冷鏈的作用:做為一個特大消費型城市,“每天北京大約需要2.5萬噸蔬菜,1850噸豬肉,2500噸大米,3750噸的面和800噸雞蛋,這些食品都需要溫控”在你不知道的時刻,就有可能吃了冷鏈運來的食物。
食品的全生命周期涉及到主要物流環節包括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等步驟。一般在固定的點位上不易出現漏洞,在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時如果使用的是人工,可能會被污染。然而,蘭洪杰考察過幾十家與冷鏈相關的物流企業、生產企業、批發企業、零售企業,得出結論:嚴格的食品全生命周期全程冷鏈非常難實現。
蘭洪杰提出,這次新發地爆發疫情,提示我們應該在批發市場要做好食品安全檢測,必須通過批發市場這一關嚴控食品安全。應該做好批發交易市場和冷庫等物流設施設備的升級改造,提高自動化水平,減少人工參與;尤其應提高信息化水平,用大數據保障食品全流程可追溯;目前標準制定得很快,行業發展很快,但是執行得并不到位,要將關于冷鏈、食品安全的各類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以及企業標準等堅決貫徹執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