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23年3月25日,為加強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打造區域交通運輸樞紐,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可持續發展,有效應對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進一步健全我國交通運輸體系,中國工業經濟學會交通運輸與基礎設施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學術年會在廣東財經大學廣州校區正心堂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工業經濟學會交通運輸與基礎設施專業委員會、北京交通大學和廣東財經大學主辦,廣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廣東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與物流發展研究院和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承辦。
本次會議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可持續發展”,聚焦“雙碳”、高質量發展、產業現代化體系、運輸結構、交通一體化、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等關鍵詞,邀請來自中國工業經濟學會、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廣東省現物流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州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及師生近200人,共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與物流領域的創新與發展,促進交通運輸與供應鏈管理的交叉研究。開幕式由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施先亮主持。
開幕式上,廣東財經大學于海峰校長在致辭中介紹了廣東財經大學40年發展取得的成果,并認為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聚焦交通運輸和智慧物流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大理論和建設問題,與學校建設一流財經大學的目標相契合。他希望通過此次會議,校內外專家學者交流學術觀點,碰撞智慧火花,探索發展前沿,集思廣益,大膽創新,為交通運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向綠色轉型作出貢獻。
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稼瓊(以視頻的方式)在致辭中介紹了北京交通大學近年來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精心組織一系列學術交流活動所取得的創新成果。他指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運輸與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多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研究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未來,北京交通大學也將持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升以科技創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將繼續與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密切交流合作,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北交大的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我國正處在后疫情時代經濟社會改革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的交通運輸體系尚不健全,現代產業市場化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市場發揮資源配置效率的作用還需進一步釋放。她認為要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以低碳交通、綠色交通為主線,通過運輸結構調整以及空間路網的優化。同時,積極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打造區域交通運輸樞紐,從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大會主旨報告分兩階段展開,共八位演講嘉賓分享報告。第一階段主旨報告由廣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粵商學院物流管理系主任張杰教授主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認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適應新階段、實現新目標的客觀要求,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順應技術革命變革趨勢的必然選擇。她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特征總結為:集聚集群化發展的空間特征,創新驅動的動力特征,擁有韌性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化發展的結構特征,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標志性特征。最后,她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領域:一是堅持問題導向;二是實現創新驅動、安全韌性、內外循環、綠色低碳、融合協同這五個轉變;三是抓住等關鍵環節,具體包括:(1)集中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提高產業技術裝備的自主可控性、安全高效性;(2)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強化制造業核心地位;(3)加快產業融合,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4)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5)保障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6)堅持綠色低碳發展。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科研管理處處長李忠奎介紹了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推進情況、交通運輸領域“雙碳”頂層設計以及美國、英國、歐盟等國家與地區交通近零碳排放的戰略路徑、我國近零碳排放試點示范經驗等,提出發展階段的特征是大而不強,零碳是高技術下的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通過對交通運輸行業能耗和碳排放現狀的分析發現,我國交通運輸是減排的重要領域,而交通運輸領域實現“雙碳”目標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是交通運輸需求仍將保持中高速的發展,二是我國貨物運輸結構仍不盡合理,三是傳統能源運輸裝備能效水平有限,四是低碳技術裝備發展路線仍不明確。最后,他從節能、運輸裝備、運輸結構調整、低碳基礎設施建設、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六個方面提出政策建議。最后,他強調:“十四五”仍然是交通大建設大發展時期,“雙碳”工作與發展目標不矛盾,要堅持市場化思維,分區域分階段差別化施策。
廣東省物流與供應鏈學會執行會長、廣州大學謝如鶴教授認為運輸結構調整是“雙碳”政策的重要抓手,目前運輸結構調整取得了一些進展:貨運市場公轉鐵、公轉水的結構調整;旅客運輸規模較快增長,運輸結構不斷優化;城軌交通優化;以綠色交通方式為主體的多式聯運全面推進;綜合物流樞紐建設進入快車道等。在實施過程中存在運輸市場發展不健全、運輸網絡輻射能力不夠強、鐵路貨物運輸產品不豐富等問題。最后,他詳細介紹了廣東省鐵路貨運發展。
第二階段主旨報告由北京交通大學國家交通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紅昌教授主持。
李紅昌教授對鐵路公益性補貼及其對區域交通發展的啟示進行分享,他指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在鐵路建設方面地方承擔的投資建設管理職責壓力顯著加大,需盡快建立有效的運營補虧機制。他認為我國鐵路公益性補貼還存在以下問題:(1)部分缺乏明確的補貼制度性安排;(2)補貼主體和補貼對象不明確;(3)亟需科學的補貼標準和方法;(4)監督機制及補貼效果待提升。李紅昌指出,要做好鐵路公益性補貼相關事項,需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建立鐵路公益性項目認定機制、建立鐵路公益性項目核算制度、建立動態的人工智能補貼機制;第二,完善鐵路公益性運輸基本制度、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補貼責任、建立運輸補貼的財務核算方式;第三,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第四,建立鐵路公益性補貼授權機構;第五,建立針對粵港澳地區的廣義公益性補貼機制。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交通規劃所所長劉雪杰分享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經驗與啟示,她認為交通不僅僅是人和貨的移動,交通還連接社區、崗位、公共服務,交通的評價也不局限在自身,而在于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她指出,隨著當前互聯互通網絡化布局不斷完善,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交通協同發展機制不斷健全,我們必須著眼于整個城市群空間布局和結構,統籌規劃和建設交通網絡系統。要把交通一體化作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領域,通盤考慮、統籌規劃、共同推進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格局優化,科學規劃并建設現代化、智能化的交通網絡體系,加快構建三地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
廣東財經大學張杰教授就“交通運輸與供應鏈管理的交叉研究:一些思考與嘗試”進行分享。他認為交通運輸與供應鏈管理是關系很密切的兩個領域,但兩者在學術研究上幾乎沒有交集,研究范式、風格、常用的模型都存在很大差異,在期刊選擇上也有很大差別。他提出了交叉融合的思路,即在交通運輸學的研究中借鑒更多供應鏈管理的思路方法,在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中考慮更多交通運輸的要素。他以近期關注競合供應鏈與交通擁堵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的研究為例,介紹了交通運輸與供應鏈管理的交叉研究。
廣東省現代物流研究院總監吳樂燕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多式聯運“一單制”服務體系,她指出多式聯運“一單制”是“一次委托、一次付費、一單到底”的全程管控服務,涉及貨運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融合發展、無縫銜接,是實現聯運的“中樞神經”,也是貨運物流聯運服務生態圈標準化的“軟件”構成。隨后,她詳細介紹了“一單制”服務體系框架下的各項內容,包括:標準化單證、數據共享框架、聯運業務流程、支付服務體系、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廣東財經大學特聘教授、廣東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與物流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延平介紹了世界四大灣區的概況,并對四大灣區的交通發展現狀進行了橫向比較,指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以及面臨的挑戰,包括灣區內樞紐對外輻射能級不足、軌道交通滯后等,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雙立體”交通發展戰略構想,并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本次會議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聚焦交通運輸、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領域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探討了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與物流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就交通與物流領域的創新與發展、交通運輸與供應鏈管理的交叉研究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在疫情結束情況下,這次面對面的學術會議深化了學術研究,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