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伊始,BJTU經管名師講堂第十一、十二、十三期連續開講,特邀名師大咖,圍繞商業模式的創新、變革時代物流企業的升級轉型,以及疫情對中國物流與全球供應鏈的沖擊與對策等熱點話題,開展主題講座,傳播經管智慧與能量。
第十一期《快速變革VS商業模式創新》
疫情突發、技術發展和政策引導等促使很多新現象和新變化產生,快速變革變成了企業面對的新常態。對很多產業尤其是新興產業而言,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同等重要,因此如何理解商業模式創新,如何利用商業模式創新來提升企業適應能力和競爭力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6月2日,BJTU經管名師講堂第十一期開講,本期邀請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劉穎琦教授,以《快速變革VS商業模式創新》為主題,結合實際案例為大家生動講解了商業模式創新的始末。劉教授從商業模式創新的理論出發,沿著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講述一個商業模式創新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故事。
劉教授首先解釋了商業模式的相關內容。她表示,商業模式思維需要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商業模式描述的是一個組織創造、傳遞以及獲取價值的基本原理,其模式類型包括非綁定式、長尾式、多邊平臺式、免費式、開放式。劉教授認為,現代技術的創新相互作用、相互共鳴,這改變了增值的基礎、商業模式和客戶的互動,而復雜、智能和網絡化的技術系統又迫使人們不得不尋找新的商業模式,進而出現了商業模式的創新。
劉教授以亞馬遜的商業模式為例分析其利潤和收益,并將通用電氣公司與西門子公司進行對比,找出它們的共同特性——數字化。劉教授表示,不僅通用電氣和西門子兩家公司,其它工業巨頭、互聯網巨頭和軟件巨頭都準備加入工業云的浪潮。這證明,數字浪潮的創意和產業化不僅是一種美好的理想,而且具有顛覆性實用價值。
劉教授認為,未來工業互聯網的爆炸性發展可以從細分領域或細分場景引爆,然后通過橫向和縱向的傳播實現發展。因此,企業還應注重細分領域和具體場景,做專業服務項目,通過項目積累知識。對此,劉教授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表示,企業可以先搭建小平臺,再把小平臺變成大平臺,最后擴展到數字世界。當然,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劉教授也希望大家在關注商業模式創新的同時,也能緊跟政策引領。
劉穎琦教授總結到,從這些行業變遷和企業變遷的案例不難看出,世界是不斷變化的,發展也無處不在。商業模式的創新存在著波動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這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戰略上的思考。劉教授坦言,企業要長期立足于市場,首先要關注技術創新,然后找到合適的人才,同時保持適應變化的靈活性,不斷關注商業模式的創新,這樣才能不斷發展。
第十二期《變革時代物流企業的升級轉型》
6月3日,國內資深供應鏈金融系統化培訓專家肖星教授,通過BJTU經管名師講堂的直播課堂,為大家線上講解《變革時代物流企業的升級轉型》,詳細分析了國際形勢、病毒疫情的不確定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產能過剩和新技術對中國經濟帶來的變化;中國物流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物流企業創新和升級轉型機遇等一系列問題。
肖教授首先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進行了分析解讀。他指出,我們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中國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是債務負擔過重、資金效率不高、和信用體系缺失。這導致一些企業不得不通過升級轉型來恢復企業的運轉。對此,肖教授持樂觀態度,他坦言,只要能找到企業問題的根源所在,就可以“對癥下藥”。
肖教授表示,所謂升級轉型,簡單來講就是“提升能力,轉換模式”。提升能力主要是系統能力和資源能力;轉換模式主要是轉換發展理念和轉換組織模式。肖教授認為,就當前形勢來看,企業需要提升六大能力來創造更好的業績,包括數字化、資源整合、運營體系、產品開發、戰略規劃、市場營銷。
肖教授分析了一些企業升級轉型效果不佳的原因。他認為,企業之所以轉型不成功是資源和能力與事業目標不匹配,技術和模式與時代不一致所造成的。作為企業家,必須能洞察市場變與不變的本質。不變的本質是創造客戶價值、提升能力、獲取資源、組織高效;變化的本質則是客戶需求的變化、技術創新的變化和新模式的變化。肖教授說,把握好這幾點,對企業升級轉型是非常有幫助的。
此外,肖教授還提出了供應鏈4.0對企業升級轉型的意義。肖教授認為,供應鏈4.0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是應對制約經濟發展障礙的有效方法。圍繞供應鏈4.0的管理理念,肖教授作了詳細介紹,他指出,供應鏈4.0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驅動企業發展,相比企業之間的競爭,供應鏈4.0更加注重合作,同時,企業協同創造效益,并將模塊化和數字化作為企業發展的關鍵。
結合物流企業的升級與轉型,肖教授表示,供應鏈的理念、模式和技術都可以是物流企業升級轉型的方向,未來的物流會成為供應鏈的一部分。物流本身的管理很多與供應鏈思路一致,而且物流企業戰略調整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在物流基礎上升級成供應鏈服務企業,這條路是很正常的。所以,企業家們可以學習這種方式,從而加快企業的成長。
第十三期《新冠疫情對中國物流與全球供應鏈的沖擊與對策》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物流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對全球供應鏈形成了巨大的挑戰,暴露出我國應急物流體系還存在突出短板,全球供應鏈體系還比較脆弱。為此,需要加快構建新型應急物流與應急供應鏈體系、主動應對國際物流變化與全球供應鏈重構、大力推動智慧物流發展與現代供應鏈變革、不斷完善中國物流與全球供應鏈治理機制。
6月5日晚7點,BJTU經管名師講堂第十三期如期而至,施先亮教授做客直播間,圍繞《新冠疫情對中國物流與全球供應鏈的沖擊與對策》,與大家展開講述。
施教授在開場便提到,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我國物流出現了物流量下降明顯、物流中斷嚴重和物流企業受損情況不一等情況。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對宏觀經濟和物流運行影響較大,社會物流總需求呈現負增長趨勢,社會物流總費用明顯回落。施教授用一組數字說明了物流運行的總體回落情況。2020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56.0萬億元,同比下降7.5%;物流業總收入為1.9萬億元,同比下降12.1%。同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貨運量也明顯降低,物流園區的營業也受到影響,但隨著企業的復工復產,物流園區的營業逐步開始恢復。
此外,疫情對我國物流企業的沖擊也是巨大。施教授解釋到,企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有個別行業的物流企業出現了逆市增長的情況。其中,以公路運輸、海運、空運和倉儲為主要業務的物流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失,鐵路物流企業運營情況逆勢增長,部分電商快遞企業營業收入增加,但是凈利潤均明顯下降。
施教授分析當前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挑戰時表示,疫情之下,全球供應鏈需求下降幅度較大,部分產品全球供應鏈出現中斷,而且,全球供應鏈局部脫鉤的風險也加大了。施教授強調,從行業來看,價值鏈越是復雜,貿易量下跌幅度就將越大,電子和汽車制造產業的貿易萎縮將更為嚴重,這就使得我國供應鏈急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基于此,施教授提出幾條建議:一是要加快構建新型應急物流與應急供應鏈體系;二是主動應對國際物流變化與全球供應鏈重構;三是大力推動智慧物流發展與現代供應鏈變革;四是不斷完善中國物流與全球供應鏈治理機制。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能渡過難關,減輕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
公益直播系列課程——BJTU經管名師講堂,由經管學院專業學位教育中心聯合校友發展與校企合作中心打造,計劃于本學期陸續推出20期公益直播課程,初衷是以“成為引領中國產業發展的商學院”為愿景,以“貢獻商學智慧、培育領軍人才、造福經濟社會”為使命,秉承“知微 識斷 秉道 傳馨”的價值觀,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至今,廣大師生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在確保教學秩序穩定的同時,肩負起抗擊疫情的社會責任,圍繞著疫情防控以及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需求,依托交通與物流等傳統優勢特色學科,聚焦當下經濟產業的熱點話題,傳播經管智慧與能量,打造面向師生、校友、企業、社會的在線開放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