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Seminar從眾多投稿的論文中甄選出十篇進行現場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蔡躍洲教授分享了題為《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視角的中國數字經濟測度——基于ICT特征和增長核算的理論方法及實證分析》的論文,他以1992年網景公司推出第一款瀏覽器作為數字時代的元年,分析了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以及占GDP的比例,以此測算了數字經濟。 中山大學的劉毓蕓副研究員分享了題為《重點產業政策與人才需求——來自企業招聘面試的微觀證據》的論文,以《非你莫屬》這檔節目為研究對象,分析重點產業政策與人才需求之間的聯系。她采用節目中的求職者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重點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高于一般行業。 上海財經大學的杜善行博士講述了題為《基于市場摩擦系數視角下——區域內行業工資差異與土地價格的關系》的論文,圍繞市場摩擦系數這一影響市場效率的重要因素,利用農業土地價格與工業土地價格差值作為研究變量,以實證研究了各區域內行業工資差異與土地價格的關系,研究發現在我國東部地區的市場效率最高。 中國人民銀行的李建強博士以《P2P網貸下金融普惠與金融穩定:魚和熊掌能否兼得?》為題進行報告。李建強首先介紹了該主題的文獻梳理與各國之間的不同政策。通過仿真模擬發現,P2P網貸下金融普惠與金融穩定最重要的一點是監管適度,過高或者過低的監管水平都不能達到效率最大化。 在下半場的交流中,中國人民大學的王世強博士做了題為《轉售價格維持與批發價格決策的組合效應——基于空間價格歧視模型的研究》的主題報告分享。王世強創造性的從企業利潤的角度出發,得出有意思的結論:即有時企業對商品轉售價格上界進行控制,但是相應的批發價格也會相應上升,企業利潤反而會上升。 接著,中央財經大學的研究生張磊以《一樣的科學,不一樣的政策——各國轉基因產品標識政策差異的博弈均衡分析》為題進行報告,匯報了諸如“自愿標識政策可能比強制標識政策更優”等結論。 浙江財經大學的張曉琦博士介紹了論文《Mining the hidden link structure from distribution flows for a spatial social network》,該論文介紹了如何從真實的數據中獲得相關的網絡信息。 北京師范大學的王有貴教授介紹了論文《Money Creation of Banks under Multiple Regulations》,文中他試圖改變傳統經濟學將金融和貨幣視為服務中介的認識,構建起原創的銀行放貸模型,強調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核心地位。 最后,北京交通大學的李金宇博士介紹了《考慮民航價格歧視的高鐵與民航Cournot博弈模型》,他在民航與高鐵之間價格競爭博弈情境下,分析了民航價格歧視給企業、消費者和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并進行了數值模擬。 圍繞本次seminar報告的十篇論文,老師和同學們就論文里模型的設定、數據處理、命題推理、計量方法和實證結果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