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上海萊士以47.58億元成功收購同路生物89.77%的股權,外延式并購再下一城。收購完成后,上海萊士的產品品種增至11種,單采血漿站數量增至28個,一舉超越國內同行,整體規模位居行業首位,成為中國血液制品行業的龍頭與藍籌,并正式躋身世界級的血液制品龍頭企業之列。
截止2015年1月7日,上海萊士A股市值606.85億元,在全A股排名第86位;在行業內排名第二位,僅次于云南白藥;在中小板排名第6位。但上海萊士的腳步或不止于此。根據其既定戰略,通過持續不斷的并購整合,上海萊士旨在打造血液制品行業的民族航母企業。經過國內的“連環并購”,上海萊士在國內已成為血液制品行業整合“第一人”,其在不斷加強國內行業整合力度的同時,或將布局海外,開啟全球生物醫藥大海中的民族航母之旅。
醫藥改革 利好血液制品行業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醫療質量需求提升,我國對于醫療行業的需求也越來明顯。在2013年下半年,國務院下發的 《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重點提出將大力發展健康服務行業,力爭在2020年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未來7年的復合增速達到22%。
2014年11月26日,國家發改委向8個行業協會下發了《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顯示,從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原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限價或出廠價格。 同時,業內人士指出,隨著藥品價格改革的深入,藥品政府定價有望最終取消。通過醫保控費和招標采購,藥品的實際交易價格將由市場競爭形成。但是,藥改對上市藥企的影響是不同的。對于創新性的藥企影響偏向正面,而低水平的仿制藥將受到沖擊,而血液制品行業一直屬于被壓抑式發展,政策的松綁有望為其帶來重大利好。
德邦證券醫藥行業研究小組表示,目前國內血制品基本都被納入基藥目錄,發改委曾兩次上調部分血液制品的最高零售價。以10g/瓶人血白蛋白為例,提價前最高零售價為360元,提價后達到378元,提價幅度為5%,但相對血漿源的采集難度和成本提升,5%的價格漲幅并不能覆蓋企業相關成本,特別是現在漿源的稀缺,獻漿的人員越來越少,再加上營養費的價格的上漲,藥品價格的上漲趕不上成本的上漲,血液制品企業提價動力較強。
在醫院采購的所有藥品中,只有血制品與疫苗無需經過地方招標而直接進入醫院銷售。如果國家發改委放棄定價權,那么這兩類產品可由企業自主定價,沒有地方招標價格限制之憂,將成為此次藥品價格改革的贏家。
從當前情況測算,對于血液制品行業而言,血制品行業未來三年供不應求的實際狀況決定其將迎來更加快速的發展。
在中國,血液制品行業屬于資源稀缺型行業,單采血漿站設置與運行均受到國家嚴格監管。自2001年起,監管部門不再批準新增血液制品企業的設置和運營。目前,我國正常經營血液制品企業僅約20余家。血液制品關系到國家戰略安全以及人民生命健康,用途廣泛,救死扶傷效果明顯,下游需求持續旺盛。
然而,由于受到原料生產限制,市場上產品供不應求。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血漿實際需求量為12000噸,然而采漿量估計僅約為5500噸,供需相差巨大,市場前景廣闊。但行業高增長并沒有給行業內相關企業帶來高收益,產品未能依靠供求關系進行市場化定價,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十分被動。
同時,由于血液制品行業也是國家重點扶持和鼓勵并購重組的九大行業之一,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增值稅從17%下調到3%。根據發改委最新公布的政策,血液制品價格有望放開,由于產品供不應求,相關企業的銷售利潤有望大幅增長。
并購熱潮 聚焦藍籌
2014年是資本市場重組并購浪潮迭起的一年,受益于國家監管政策支持和行業發展態勢,未來行業兼并重組是大勢所趨,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高,并購正在塑造新的行業藍籌公司。
近年來,我國血液制品行業收購兼并案例也不少,如2008年天壇生物收購成都蓉生,2012年沃森生物收購河北大安、漢森生物收購南岳制藥、博雅生物參股海康生物等。但尤其引人關注的還屬2014年上海萊士接連收購邦和藥業和同路生物。
2014年初,上海萊士憑借自身豐富的并購及整合經驗,成功收購邦和藥業,實現對邦和藥業的無縫銜接,促使邦和藥業2014年業績的顯著增長,同時增厚了上市公司當年的盈利水平;2014年12月,上海萊士又以47.58億元的對價成功收購同路生物89.77%股權,單采血漿站數量增至28個,一舉超越國內同行,成為血液制品行業的中國第一與亞洲第一,正式躋身世界級血液制品龍頭企業之列。
通過并購,上海萊士的單采血漿數量與整體規模已經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
根據公司發布的戰略,上海萊士將在未來5年內繼續加大對國內及國際市場的行業整合力度,以外延式并購為跨越,全面推動外延式并購發展戰略,努力打造世界級的血液制品領先企業。同時,公司將以內生式增長為根基,加快現有漿站建設步伐,加速布局新建單采血漿站,加強尚未開發國內和海外市場的開拓力度,建立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成為能夠在世界舞臺上代表中國的生物醫藥標桿企業。
民族航母 中國未來
從血液制品行業的全球發展情況來看,國際血液制品巨頭通過行業內整合并購,擴張漿站數量,提升規模效應;反觀國內血液制品行業,由于起步較晚,加上政策因素,國內公司漿站擁有數量遠不及國際行業頭,對于行業內公司來說,在現有政策環境下,勇敢的走出去或將成為實現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國際血液行業巨頭公司CSL貝林的發展來看,不斷并購,而且是跨境收購,才能實現在國際市場中的溢價和議價能力。2000-2004年,在全球市場低點時期,CSL通過一系列跨國并購,血液制品業務迅速壯大為全球第二,為其后十年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0年,CSL以10億澳元收購了瑞士紅十字會下屬公司ZLB生物原生質制造廠;2001年,CSL收購了美國Nabi下屬的47個血漿站;2004年,CSL公司以9.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ventisBehring,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治療性血漿制品生產商。
在收購AventisBehring之前,CSL的血漿制品行業排名第三位,位于Baxter和安萬特公司之后。而以美國為基礎的AventisBehring公司是全球第二大血漿制品公司,其市場份額為15%,大約為CSL的ZLB公司的兩倍之多。通過此次收購,CSL公司不僅更多的控制了血漿制品的價格,擴展其產品范圍,更加補充了其在歐洲和日本市場的占有率。
持續不斷的跨國并購使得CSL帶來了跨越式的增長,僅1994年-2013年的10年間,CSL的營業收入從1.93億澳元增長到52.26億澳元,增長了26倍。借助外延式的增長,公司品牌、規模及利潤水平穩步提升,CSL的公司市值自上市以來增長83倍,而同期澳大利亞的綜合指數只增長了一倍。
無獨有偶,國際血制品公司,特別是排名靠前的公司,大多是通過行業并購做大的。
2011年,國際血液制品行業中世界排名第五的基立福(Grifols)以蛇吞象的態勢收購了當時行業內排名第三的塔雷克斯利(Talecris),從而成為全球血液制品行業三巨頭之一。
2011年,Grifols通過發債籌集14億美元現金+溢價53%換股收購的方式,合計34億美元并購了Talecris公司。并購前,Grifols的營業收入僅為12.7億美元,其中血制品收入為9億元,而Talecris公司收入為15億美元。在完成蛇吞象的收購之后,Griflos公司拉大了與二線血制品公司的差距,完成向第一梯隊晉級的快速轉換。
回顧中國市場,面對有著全球人口最多的巨大市場,中國的血制品行業公司卻有著與全世界 最大的消費市場并不匹配的市場地位。
從血漿站的擁有量來看,基立弗公司擁有血漿站150個,CSL貝林擁有70個,而百特公司有65個,而在中國排名第一的上海萊士在完成并購后也只有28個。而從總收入、凈利潤等指標來看,中國與世界的距離還很大。
面對現狀,中國的企業也在著力改變這一現狀,以上海萊士為例,其戰略明確提出要以內生式增長為根基,在2020年以前以外延式并購為跨越,全力打造世界血液制品行業的民族航母企業。
從上海萊士現有的并購情況來看,其擁有豐富的外延式并購及整合經驗,從2008年登陸中小板之后,在2013-2014年間,先后完成了對鄭州邦和藥業100%股權的收購,對同路生物制藥89.77%股權的收購,快速實現了公司在國內市場中的龍頭地位,并購后的規模效為公司帶來極大的增長潛力。
特別是在并購同路生物之后,上海萊士實現了對企業管理能力的提升,實現了人力、銷售和財務的有效整合;拓寬了發展空間,通過有效配置生產要素、業務單元和環境條件,并利用雙方品牌的協同效應,在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中間,給企業帶來新的盈利增長點。根據已經發布的公告,上海萊士2014年實現凈利潤將實現2倍以上增長。合并同路生物后,上海萊士未來的高速增長仍然可以期待。
伴隨著國際市場公司的并購熱潮,跨國并購已經逐漸成為潮流,如何能在國際巨頭的壓力之下快速發展,也成為國內公司特別是行業龍頭公司必須思考的問題,身處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是被國際公司收購,還是選擇走出去收購別人,上海萊士或將開啟全球生物醫藥大海中的民族航母之旅。
大眾證券報 2015年0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