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以來,中國企業的并購狂潮已經勢不可擋。這次中國“金主”的潛在目標更為吸人眼球——好萊塢。
《金融時報》近期表示,有傳言稱中國“金主”鎖定了最新并購目標——好萊塢電影公司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這家電影公司曾出品了家喻戶曉的《綠野仙蹤》(TheWizardofOz)、《007》(JamesBond)和《霍比特人》(TheHobbit)等影片。
當前最有可能的“金主”謂誰?中國大陸企業萬達集團(DalianWanda)和復星集團(Fosun)。
候選人:萬達還是復星?
對于近期剛赴港上市的萬達而言,手頭可謂相當寬裕,其最新融資近40億美元。最主要的是,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此前便表示出對并購電影公司的意向,更稱要在2020年達成占據全球影院市場份額20%的目標。
在2014年12月,王健林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萬達集團有興趣收購電影《饑餓游戲》出品方獅門影業,但獅門影業方面只愿意出售少數股權,洽談還處在初期階段,可能無法達成協議。王健林在一次記者見面會上還透露,萬達還曾與好萊塢著名電影公司米高梅討論過投資事宜。
“萬達只對行業巨頭感興趣,我們要的是控制權。中國的電影工業正在飛速繁榮,買一家知名的美國公司有助于我們搶占海外市場。”從王健林此前的這番表態來看,萬達進軍好萊塢的決心已經頗為堅定。
其實,萬達的“并購戰車”早就勢如破竹。2012年,萬達成功收購美國排名第二的院線公司AMC;2013年,萬達收購世界頂級游艇制造商、英國圣汐游艇。2014年,萬達更加勢不可擋,一共收購了12家旅行社,平均每月收購一家。
與萬達相比,復星集團對海外并購更為狂熱。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 曾經在某次活動中解釋了原因:“我們要做一個全球投資集團,如果不能夠全球布局,在整個人才和資金的分配上,你就會有更大的劣勢。”
值得注意的是,保險是復星的核心業務,因此低成本的保險資金也賦予復星更雄厚的財力。
2014年以來,復星幾乎以每月一起大的海外并購的速度在全球完成了近10次收購,行業遍及餐飲、油氣、金融等各個領域。
總體而言,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正不斷升溫。Dealogic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大陸集團的海外收購開支接近700億美元,而外資收購中國企業的金額僅255億美元。
美國會否放手?
海外并購是中國的美好意向,但愿不愿意還取決于美國。“好萊塢”這三個字幾乎和美國對等,如此具有民族代表性的產業會否順利“花落中企”?
過去十年,中國企業的并購之路并不平坦,也不乏失敗案例。《金融時報》指出,中企收購失敗的最大原因有兩個——政治障礙和管理能力欠佳。
許多目標市場的政府對中企的收購行動具有更高的政治敏感度,而電影業作為影響美國意識形態的主要文化產業,很難不引起輿論關注。《金融時報》以2005年中海油(Cnooc)的失敗案例加以說明。
2005年6月底,中海油正式宣布以每股67美元、總價185億美元的價格,全現金收購優尼科(Unocal),這是迄今為止涉及金額最大的一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并購的理由相當充分——優尼科的資源與中海油占有的市場相結合,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然而,也正是這個雄心勃勃的并購理由引起了美方的關注,因為這觸動了美國人最為敏感的能源神經,這樁并購也從“雙贏”變成了政治、意識形態的扭曲。美國眾議院以333比92票的壓倒優勢,要求美國政府中止這一收購計劃。最終,中海油迫于巨大政治壓力而撤出收購。之后,美國也對來自中國的并購更為警惕。
此外,華為也在并購上吃過“閉門羹”。2007年9月28日,華為與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貝恩資本宣布雙方合組公司,并斥資22億美元共同收購曾經顯赫一時的美國網絡設備公司3COM。
然而,經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對此項交易共75天的兩期國家安全審查后,最終以“危害美國政府信息安全”為由拒絕對收購案放行。
此外,《金融時報》認為,中國企業管理層管理新購企業的能力常常跟不上抱負。即使成功出資并購,也很難保證不出現問題。
第一財經網 2015年0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