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收購,讓三胞集團這家南京本地民營企業一躍成為國內零售業最耀眼的明星。
今年以來,在三胞集團的收購目錄中有麥考林、南京國際金融中心、以色列娜塔麗、英國福來莎、美國brookstone等等,而就在上周獲悉,拉手網也將被三胞集團收入囊中,相關談判已接近尾聲。
的確,三胞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外界還來不及研究這些并購邏輯聯系。有分析人士認為,三胞集團是為了實現線上、線下零售產業鏈的打通,以扭轉實體百貨零售的短板和增速下滑。“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太簡單化,收購這么多業務,怎么去整合它們,三胞如何構建新的零售業架構,這是最需要解決的。”一位零售業同行如是評價。
將入主拉手網
10月20日,獲悉,三胞集團可能收購團購網站拉手網,同時還進一步得知,三胞目標收購比例大概在80%左右。但他們并沒有透露此次收購的對價。
資料顯示,拉手網上線于2010年3月,是中國最早的團購網站之一,2011年10月,拉手網正式啟動赴美ipo,然而就在此時團購市場泡沫逐漸破裂,加上業績報表不太理想,拉手網上市半道夭折。
從2000年三胞集團成立算起,三胞集團用14年將總資產做到700億元,而他們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主要路徑就是并購。
2005年,三胞集團重組并控股上市公司宏圖高科(600122),同時創立全國首家3c零售連鎖宏圖三胞。2009年,三胞集團收購國內安防系統龍頭廣州金鵬集團;2011年,三胞集團收購上市公司南京新百(600682),三胞成為后者第一大股東,南京新百與廣州金鵬、宏圖高科成為三胞集團的“三駕馬車”。
雖然2012年三胞集團大規模擴張暫告段落,但也正是利用這一年進行未來的戰略規劃,他們提出了“百城千縣”戰略構想,但是鑒于綜合體耗資量太大,該計劃并沒有真正付諸實施。
但是從2014年開始,三胞集團重新開啟并購發動機,開始在商貿領域主動強勢擴張。
2014年1月,三胞集團通過商圈網宣布斥資3900萬美元收購國內電商第一股麥考林63.7%股份;2月,吃下南京新街口地標物業南京國際金融中心(ifc);3月,通過廣州金鵬收購以色列最大的養老服務公司娜塔麗(natali);4月,三胞集團以“蛇吞象”方式完成對英國老牌百貨公司福來莎(houseoffraser)89%的股份的收購;9月,三胞集團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全資收購樂語通訊,后者不但是國內最大的手機連鎖賣場,同時獲得了虛擬電信運營商牌照;10月又傳來收購拉手網的消息。
三胞集團也通過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并購,從一家地方特色濃厚的南京本地民企,一躍成為跨國零售業巨頭。然而這種方式也引發了外界對其業務整合能力的擔憂,那么突然膨脹的三胞集團將如何消化這些“戰利品”呢?
重構商業版圖
“外界的確對這些收購不太理解,甚至很多人說我們是‘錢多人傻’,但其實每一筆收購都是我們戰略規劃的一部分。”對于外界的質疑,三胞集團新聞發言人、副總裁鄒衍解釋道。
根據鄒衍的解釋,三胞集團的總體戰略意圖是打造以零售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綜合集團,其中以線上和線下零售為主干,以城市家庭信息化、房地產和金融投資作為配套產業。
“三胞集團將以宏圖三胞、福來莎、南京新百作為線下零售新的‘三駕馬車’,其中宏圖三胞為3c賣場,今年收購的brookstone是美國最大的新奇特產品零售商,擁有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另外樂語通訊不但有手機分銷渠道,還有虛擬牌照,這兩者將與宏圖三胞進行有效整合。”鄒衍表示,“在百貨板塊,南京新百將引入福來莎的買手模式,并互相實現全球化采購和銷售,提升板塊利潤率。”
而近兩年三胞集團最為發力的是線上業務。“商圈網和慧買網是首次試水電商,不能說很成功,只能說是摸索到一些經驗。而麥考林則有國內垂直電商最大的呼叫中心(callcenter)和完善的倉儲物流體系,但是做服飾沒什么優勢,未來會轉型為健康、美麗產業。拉手網未來將打造成三胞集團的綜合性o2o平臺。”
這也意味著,三胞集團將形成商圈網和慧買網、麥考林、拉手網作為線上“三駕馬車”。
而與其他同城民企將房地產作為現金奶牛不同,三胞集團只在商業地產發力,為零售板塊擴張服務。據公司內部人士透露,ifc將建成南京首個三胞廣場綜合體,而集團持有的南京國貿大廈在出售給南京新百后,將與后者打通,成為新街口最大的百貨商場。
然而對于外界最為關心的資金保障方面,鄒衍以“涉及相關保密協議”為由,沒有詳細吐露,但他表示,“不是所有收購都需要現金,集團的籌資途徑非常多,而且有充分的現金流,不會冒資金鏈斷裂風險貿然出手。”
事實上,據觀察,三胞集團近5年在資本市場也同樣動作頻頻,其構建的金融板塊也蔚為壯觀。
資料顯示,三胞集團是江蘇銀行、華泰證券、紫金信托、蘇物期貨最大的民營股東,是紅杉資本、東方富海、軟銀賽富、江蘇高投等國內外著名風投基金的合伙人。三胞集團還計劃與韓國ktb集團共同成立產業并購基金,總規模超過30億美元。分析人士認為,三胞集團在金融領域精耕細作,也為其產業并購提供了巨大的金融資本支持。
華夏時報 2014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