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王航:海外并購的資源是生產要素組織與掌控
2014年08月25日信息來源:2014年08月25日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浪潮中,相對于中糧、光明這樣的大型農業食品類國企大踏步、大手筆的海外并購,從中國西南隅四川走出來的民營企業新希望集團雖然海外投資不斷提速,但步伐低調得多。“民營企業可能是手上銀子有限,膽子不夠大,”新希望集團副董事長、厚生投資管理中心創始合伙人王航這樣解讀差異。但這種低調背后,卻透露出這個銷售收入上千億元的民營企業的管理邏輯。
“海外并購中真正的資源不是土地、農場,而是形成生產要素的組織與掌控能力。”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浪潮中,相對于中糧、光明這樣的大型農業食品類國企大踏步、大手筆的海外并購,從中國西南隅四川走出來的民營企業新希望集團雖然海外投資不斷提速,但步伐低調得多。
“民營企業可能是手上銀子有限,膽子不夠大,”新希望集團副董事長、厚生投資管理中心創始合伙人王航這樣解讀差異。但這種低調背后,卻透露出這個銷售收入上千億元的民營企業的管理邏輯。
“中國企業,特別是農業、食品企業,在海外并購中考慮的真正資源不應是土地農場等,而是掌控生產要素的組織能力,”在8月20日法國馬賽KEDGE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聯合主辦的“2014中國走向全球化高峰論壇”上,王航表示,“中國企業應該更多地把一些食品安全保障、升級消費需求的眼光投放到國際,投放到全球。”
并購的思維差異
由于中國可耕地面積的不足、環境污染以及農業運營的分散等,造成了目前缺乏擁有集種養殖、生產加工、配送、銷售等為一體的公司,各類公司運營較為分散,缺乏協同效應,中國政府正大力鼓勵國企及民企赴海外收購。
此前,2013年9月26日,萬洲國際7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企業史密斯菲爾德已發行的全部股份;2014年4月初,中糧集團宣布斥資15億美元收購總部位于香港的來寶集團農產品部門51%的股權;5月22日,光明食品集團與英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Apax Partner旗下基金就收購以色列最大食品公司特魯瓦(Tnuva)56%股權事宜洽談。
自1999年在海外開設第一家工廠起,新希望10多年來已在海外16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近40家工廠和機構。2013年,新希望集團及新希望產業基金收購了澳大利亞大型牛肉加工商Kilcoy畜牧業公司。
不過,王航注意到,海外拓展的步伐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風格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國有食品企業的海外投資,更看重擁有土地、農場等資源型的海外企業,而民營公司則更看重市場的需求和資產回報,希望利用全球資源回流中國市場。
“海外并購中真正的資源不是土地、農場,而是形成生產要素的組織與掌控能力,”在王航看來,“若將目光僅盯在土地等資源上,反而容易受到東道國的反感和警惕,得不償失。”
比如一些中國食品企業從控制產業鏈的角度考慮,考慮到養牛用的飼料苜蓿國內外差價特別大,于是到海外買地種苜蓿,還有一些海外買牧場養牛,直接介入到種植業和養殖業,但在王航看來,“大型食品企業不能長時間待在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環節上。”
“做任何企業都要考慮ROE,要看毛利率、杠桿率和周轉率,”王航說,種植養殖業周轉率很低,養豬一年養兩岔周轉一次;杠桿率很低,企業很難將豬做抵押從銀行取得貸款擴大生產規模;此外行業毛利率有時候可能很高,但具周期性,平均下來比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略低,這些因素疊加起來,ROE很難樂觀。
王航注意到,“ABCD” 四家主宰了國際糧油市場的歐美企業ADM、邦基(Bunge)、嘉吉(Cargill)、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的模式,他們很少購買土地來經營農業本身,而是聚焦在農業的加工業和服務業上。
當然,在國際上,農產業所形成的產業鏈之間的關系和中國完全不一樣,長期穩定分工明確的體系,并不一定要企業親力親為做農業才能控制住產業鏈。不過,這也給中國食品類企業整合全球資源提供了思路。
要素掌控能力
企業對全球生產要素的組織和掌控能力,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農業食品企業可以全球化布局、全球采購。中國的農業食品行業在量上、質上、成本上都需要全球化做補充,應對全球化的沖擊,需要中國企業有一定的預判性,客觀上說,在種植養殖業上,中國很多領域的效率比較低,王航認為,“可以把最沒有比較優勢的板塊放出去,保住其他具有相對優勢的板塊。”
而在全球采購上,中糧我買網下屬的六七家海外公司的全力支持的海外直采,能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13個小時內西雅圖直達上海“包機直飛”美國車厘子,可見中國的農業食品企業在全球化的布局和采購方面已經有一定成果。王航預測,“生鮮食品會成為電商時代的新寵,因為其購買頻度和客戶黏度遠遠超出任何其他的商品。”
其次,是與國際大型食品等企業合作。2013年,新希望集團與看似完全不搭的日本最大的便利店連鎖企業——“7-11”在重慶有了某種直接意義上的關聯:成立合資公司,以“7-11”品牌共同開拓重慶的便利店市場,計劃未來幾年在重慶開出1000家以上的便利店。
在外界看來,零售業有非常大的現金流,雖然利潤不高,但其占有平臺和資源的優勢不可估量,是新希望染指零售業最重要的原因。
但談及此次與外資零售的“親密接觸”, 王航表示,“7-11”不只是零售店,而且是一個供應鏈,尤其是一個食品供應鏈管理,它的特點是做日配商品,需要降低損耗,供貨準確性等諸多管理方面的“功夫”。
從未來看,只有日配商品是在電商時代零售業手中的生存法器。“這里考驗的是整個供應鏈管理的能力,”王航說,“我們希望和國際巨頭合作中學習和掌握這些能力,來推動在中國食品擴容和食品安全日益重視的環境里面,企業商業行為的新調整和升級。”
第一財經日報 2014年08月23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