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經營一家大券商,上一任總裁強調的是依法合規,而近年來新任總裁強調的則是創新。“并不是我們不重視風控,相反,我們更深切地意識到,作為金融機構的證券公司,管理風險不是規章制度,而是具體的業務。”這家券商高管意識轉變折射出國內券商在經歷幾年的規范發展之后,真正開始在市場化導向中向成熟發展,而并購重組已不再是風險處置的手段,正成為企業擴張的利器。
目前我國證券行業總資產規模超過2萬億元,僅相當于美國現在水平的6.27%,未來增長空間巨大。作為證券行業最為傳統的經紀業務,2013年為759億元,占行業總收入的比例依然高達48%,與美國18.35%的水平相比依然較高,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證券行業發展成熟度依然很低。從行業集中度看,目前我國證券行業集中度較低,券商之間業務同質化較為嚴重。因此,并購重組是未來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并購重組提升行業集中度,擁有雄厚資本優勢的券商將引領創新業務的深入發展,提升業務收入的多元化。
隨著證券行業的深入發展,未來證券行業發展將更為明確地體現出兩個特點:一是基于經濟發展以及資本市場改革的證券行業總規模的增長,二是行業集中度的大幅提升,形成在國內具有絕對優勢的幾家超級投資銀行,并逐步有能力與國際知名投資銀行比肩。
縱觀國內券商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國內券商并購可說經歷三個階段而今漸入佳境。從最初的分業管理、牌照經營,到風險處置,到后來的謀求積極擴張。最初的重組并購在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以來,我國實行銀行、證券業分業經營,并清理信托、財務公司下屬的證券公司,從此拉開國內證券公司并購重組的序幕。
第二階段的重組主要源于風險事件,1995年的“327國債”事件和1998年的君安事件,都直接促進了兩次券商間的整合,并誕生時下的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其后,多家證券公司因經營不善而被動重組。2004年證監會全面啟動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期間關閉南方證券、閩發證券等29家高風險和嚴重違規券商;第一證券、金通證券、天一證券等多家地方券商被接管后收購。
第三階段則較為主動,自中信收購里昂、海通收購大福證券以及國金收購香港粵海證券以來,券商積極海外展業。如今申銀萬國、國泰君安在進行中的重組,再不是彼時的迫不得已,更多了積極主動的市場化行為。從被動走向主動,券商用了近20年。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集團化運作是國際證券市場上券商組織和管理的主要模式,在我國分業經營的條件下,證券公司集團化運作主要采取證券控股集團的形式,以證券業務為主體的金融控股集團。《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已經把控股公司作為證券公司集團化發展的方向,不過目前集團化還只能是大券商的專利,因為投行子公司以及資管子公司等的注冊資本都要求5億元以上,在以凈資本為考核的前提下,母公司多數要求有資金實力才能完成。
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券商間并購以同業并購為主,而歐美等券商則在混業的范疇下以跨行業大并購為主。雖然分業監管仍舊存在,但金融市場的需求是混業的,因此很多券商發現在滿足客戶需求的情況下,必然要跨界經營,盈利模式也可以向多元化轉型。海通證券繼收購整合香港大福證券后,2013年公司成功收購恒信金融租賃,是內地首家控股融資租賃業務的券商,該公司已獲批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分公司,跨境業務平臺逐漸完善。申銀萬國、國泰君安等券商也地處金融改革試點前沿的上海地區,這必然也將促使這些券商思考金融跨界經營的可能性,行業發展面臨新的突破。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并購整合的良好機遇打開,率先把握行業周期和搶占整合機會的券商將成為行業新一輪發展的佼佼者。
中國證券報 2014年0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