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文化創意產業并購案風起云涌。這背后,離不開資本的推動。那么,投資人眼里的文化創意產業是怎樣的呢?什么樣的企業家是投資人所青睞的?資本在文化企業產業化道路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以下為專訪國家創業聯盟秘書長、知名文化科技領域投資人曹海濤的采訪節選。
深耕文化投資領域數年,曹海濤主導投資了大唐輝煌、強視傳媒、育才苑教育、弘尚跆拳道、馬曉春圍棋、典雅天地、閻嶺舞蹈培訓、精典博維、東方天星、賽億科技、愛德牛業、中成新星等企業,大部分為A輪融資。其中,大唐輝煌已于前不久宣布被中南重工收購,其它企業也正在尋找上市之路。而更為業界所稱道的是,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前半個月,因精準投資莫言簽約書商精典博維,曹海濤“一戰成名”。
未來十年文創投資機會看好
“在盛世的時候藝術、文化會得到更好發展,在衰市的時候黃金才值錢,這是基本的原則。因此,當經濟越發達的時候,文化娛樂的需求越來越重要。”曹海濤指出,文化屬于上層建筑,政策的支持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而新一屆政府不斷出臺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利好政策,相信未來十年,文創產業仍蘊藏著諸多投資機會。
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登陸創業板,開啟了影視文化企業上市的先河。之后,光線傳媒、華策影視等影視公司相繼上市,影視公司成為近幾年來資本市場耀眼的一顆新星,掀起一波又一波投資熱潮。
原本主攻科技行業的曹海濤,正是自此開始關注文化領域。
“精典博維目前也有上市的計劃,與影視行業不同的是,它屬于穩扎穩打型,每年都有穩定增長。”曹海濤坦言,之所以大部分項目都是第一輪進入,是為了充分發揮投資人的作用,“我希望重視別人,別人也重視我。我們投資不只是投錢,還會對公司的戰略把握、資源引進起到關鍵作用。如果早期進入,相對而言能扮演重要角色。”
依據國際慣例,一國經濟發展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美元以上時,人們的消費就會從物質消費向精神消費、休閑娛樂等文化消費上轉移。
曹海濤認為,中國已瀕臨“中產階級陷阱”,人們基本的物質需求已經滿足,再往上拼搏的意識并不會很強,此時最大的經濟增長點就在文化。
“中產階級陷阱在二線、三線城市已經非常明顯,早些年企業招聘一個員工,員工會很拼命地干活,但現在的年輕人啃老非常嚴重,因為他們‘不差錢’,一旦受到老板批評就會裸辭,年輕人對物質的追求不像以前那么迫切了。”
如今,曹海濤接觸過的文化項目已經數不勝數,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其坦言,“很多還是粗放式的項目制”,正因如此,資本的機會和作用也是巨大的。
“文化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人才的依賴性很強,而人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很多時候和也在人,散也在人。不同于傳統工業有一條完整的生產線,要有很強的團隊,需要日積月累的考驗,文創企業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
今年以來,國家政策對創業的支持力度放大,注冊手續化繁為簡,注冊門檻降低,還取消驗資,推出免稅等優惠政策,曹海濤認為這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文創產業創業大軍。“由于文創企業的創業門檻相對較低,可能有個好項目,或者有個好點子、好編劇,就可以創業,甚至創造票房奇跡,一戰成名。周圍認識的好多朋友,都是看到創業的政策利好,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項目經理變成小企業的創業者。”
同時,曹海濤認為整個產業的發展趨勢則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甚至被淘汰。隨著萬達、BAT等資本大鱷進軍文化領域,加上華誼兄弟、華策影視、宋城股份等上市公司不斷做大做強,曹海濤預測,未來十年,不同類型的公司會出現一兩個強者,躋身世界型的娛樂傳媒集團。
作為大文化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曹海濤認為大文化是文化及創意與各個產業的融合促進形成的新的產業升級。大文化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企業發展缺乏靈魂,缺乏生機,缺乏存在感,是因為缺少大文化這一核心要素,企業原有要素融入大文化,使得要素及產業鏈升級后產生新的動力。
曹海濤表示:“例如文化科技、文化地產、文化金融、文化食品、文化養生、文化互聯網等等都是大文化的熱點整合形式,這種文化和其它產業的融合促進會形成新的并購熱點。”
資本逐利融資是把“雙刃劍”
近幾年文化之所以繁榮,資本的力量不容小覷。“從發展來看,文化實際上是傳統行業,之所以近期備受關注,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資本的推動增強其核心生存力,二是互聯網的推動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曹海濤認為,資本對文創產業帶來的正面效應包括兩點,首先是加速行業的競爭;其次,幫助好的想法付諸實現。文創產業尤其是影視,需要大量資本支持。原先,這個行業是講資歷的,但大量資本涌入后,圈里一些特別有資歷的人、老企業家反而被新生力量打敗了,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現在新出來的很多互聯網公司、影視公司老板越來越年輕,一些原來自認為有資歷的“大佬”越來越意識到,這些原來都是我的學生怎么現在做的企業比我還大,這都是資本在背后幫助的結果。
不過,對于資本,很多業內大佬最初都是抵觸的。“過去我做盡職調查的時候,有個企業家就拿2008年的行業排名給我看,當時排在這個企業后面的都是像華誼、華策這樣的上市公司,炫耀自己在行業內的資歷。我一看這個排名,就覺得這反而是對企業不利的證據,因為這恰恰說明你根本沒有用好資本,資本意識總是慢別人一截。”
曹海濤強調,企業家的資本意識很重要,現在老板的資本意識還在不斷培育中。以華策影視董事長趙依芳、大唐輝煌創始人王輝等為例,他們都是電視臺臺長轉型;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是廣告商出身,樂視網CEO賈躍亭是IT出身,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是地產商出身,這些公司在一起碰撞,會形成一種意識的融合。
“這幾年來,企業家也在不斷接受再教育,資本意識越來越融合和包容了。一開始可能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很厲害,老板之間有時是互相看不起的,但慢慢他們會發現整個產業的生態圈才是最重要的,大家在產業鏈里都是可以相互幫助的,所以會走向融合。資本的作用就是讓這個生態系統真正循環起來,誰是太陽,誰是空氣,誰是水,一開始大家不知道,資本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增進彼此的溝通。”
當然,資本也有一些弊端,資本會讓文化變得越來越浮躁。曹海濤坦言,今天之所以商業片云集,就是資本的負效應造成的。資本始終是逐利的,這就導致影片的商業性很強,藝術性不是很強,越來越像快消品,把文化做成快消品有點貶低文化的意思。同時,并購、融資是條“不歸路”,企業需要不斷的做大、再融資、再做大、再融資等等,企業尋求擴張的同時也面臨資本逐利的風險。
曹海濤同時認為,資本對文化的正面影響大于負面影響,并且隨著不斷調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震蕩,一些負面的影響也會隨之消散。“這就是常言所說,事情到最后往往會是好的,如果現在還不是好的,是因為還沒到最后。”
證券日報 2014年0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