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走出去是多領域、多方向、多渠道的。中關村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在于促進企業全球協同創新、強化科技金融服務支撐、支持企業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和原創技術,以及營造企業國際化創新創業環境。”中關村管委會國際化業務總監曾曉東談道。
曾曉東是在21世紀經濟報道和晨哨網近日主辦的“首屆中國跨境投資并購峰會”上發表上述觀點的。
據曾曉東介紹,中關村從來就不是靠優惠政策取得的今天的成就,而是靠打造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和鼓勵國際化作為發展基礎,“中關村現在在國際坐標系中找定位,一個是支持企業走出去,另一個是綱領性地出臺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支持企業國際化發展行動計劃》”。
據了解,2012年中關村共發生海外并購案例14起,較2011年增加5起。2013 數據尚未統計完全,但預計有較大增幅。
曾曉東表示,中關村對于其自身的“國際化”有著明確的定義和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促進企業全球的協同創新。
他稱,中關村向來支持企業在全球布局研發中心,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打造全球技術轉移樞紐。譬如,在以色列、芬蘭、美國等全球創新比全較發達的地方,有相當多的資源短期內中國企業無法超越。如何配置這些全球資源從而實現創新成果為中企所用、如何改善企業研發中心的布局從而和世界最前沿的研發機構及實驗室合作,都是中關村在打造國際型園區時考慮的重要問題。
其次,中關村也在強化對科技金融服務等方面的支撐,即加強對企業跨境貿易和投資的信貸支持,支持企業開展海外投資和并購等。
曾曉東稱,中關村國際化的第三個點是支持企業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和原創技術,繪制全球頂尖技術和團隊分布圖,并推動實施“U30雛鷹人才工程”。
而在談到中企為何在海外收購還沒有達到大規模收購效應時,曾曉東表示,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企業還沒有意識到要去海外收購,二是因為還沒有能力。因為對于很多中國企業來說,資金往往不是問題,更多的是能力上的不足。
“能否很好地完成文化整合是能力的一種表現形式。目前來看,在中國,從金融機構到實業界企業,交易金額大的并購多半都采用復合制,于是有了不同企業文化間的碰撞,在碰撞當中整合。而我們如果去海外并購,更多的是企業文化和兩國風俗文化的整合,而這一點,對于人才的要求的確很高,只有擁有國際化視野的 人才能充分完成跨境并購后的整合。”曾曉東談道。
晨哨網 2014年05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