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36.5%的機構選擇在2014年調整投資策略,而在這些意圖調整的VC/PE機構中,近七成選擇擴充并購業務。從機構關注的重點投資行業分析,生物醫療、清潔技術、TMT、消費這些傳統熱門的VC投資領域2014年度依舊受到追捧。
以下為報告全文:
2013年對整個VC/PE行業是意義深遠的一年,行業監管權在這一年中塵埃落定,而境內IPO的全年停擺則直接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本土民營機構募資遇冷,迫使機構必須突破現有高度依賴IPO的運作模式向產業鏈的縱深拓展轉變。“并購”在這一年里被機構真正揣摩接納,房地產投資、PIPE等退出獨立于IPO的策略受到追捧,海外中概股的回暖為搖擺不定的市場環境帶來了一線曙光。隨著境內IPO開閘在即,2014年機構對市場預期普遍轉為樂觀。
募資篇
2013:本土民營股權基金募資受抑制,外幣基金、產業基金、房地產基金募資活躍。
2013年募資市場的開年并不順暢,受2012年11月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銷售的理財產品無法到期兌付事件影響,銀監會相關負責人于2013年1月召開的年度工作會議求“嚴禁銷售私募股權基金產品,嚴禁誤導消費者購買”。由于銀行是VC/PE機構散戶LP的重要來源渠道,銀監會的此規定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內募資市場的活躍程度。
不過在私募股權基金產品被禁售的情況下,“股權類”邊緣產品私募房地產投資基金的募資情況卻如火如荼,一些傳統的VC/PE機構也在2013年內開始發行自己的房地產基金產品。在本土機構房地產基金募資高漲的同時,本年度一些外資機構的大型美元基金也完成了募集,成為拉動募資金額的主要推動力;此外,機構LP、國資背景LP活躍度上升,成為合格投資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4:機構對募資市場普遍看好,有募集計劃的機構比例大幅提高。
從機構對2014年的預測來看,認為2014年募資環境會有所好轉的比例超過了半數,大大超過了去年的28.9%,同時認為募資難度會加大的比例也較去年有了大幅縮減,說明業內機構對2014年整體募資活動還是比較樂觀的。而在具體募集計劃里,有接近95.0%的本土機構今年有募集計劃,而有兩成外資機構選擇暫時觀望。
在募資渠道里,自主募集仍是大部分機構的首選,其次為私人銀行。需要指出的是,2013年銀監會關于銀行禁售私募基金產品的批文主要針對銀行柜臺銷售理財產品行為,而私募股權基金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為服務于高凈值個人家族的私人銀行,投資人風險意識較為成熟,“誤導消費者購買”的概率較小。有理由相信在經過一輪整治后,私募股權基金產品的銷售流程將更加規范。
從目標LP群體分類來看,運營規范、投資經驗豐富、風險承受度高的機構LP依舊最易成為VC/PE機構的目標LP群體。
投資篇
2013:房地產基金投資活躍,大宗交易拉升投資金額。
2013年股權投資最大的亮點當屬房地產領域投資的活躍,2012年國家嚴厲調控政策出臺,全年房價維持在較低水平,一些中小開發商承受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在限購限價限貸的打壓下,投機性的購房行為已得到有效抑制,但剛需族的需求同樣無法得到釋放。被壓抑的購買力集中在2013年爆發,全年房價漲幅明顯。伴隨著樓市熱度而來的是房地產投資的活躍,投資周期短、投資回報率高、退出渠道不依賴IPO使得很多VC/PE機構在本年度投資了房地產項目。
除房地產投資外,本年度投資市場另一特點是大宗交易頻發,外資機構、國資背景基金在市場低迷、價格合理時期紛紛出巨資進行并購整合。然而扣除這些影響,傳統意義上的投資模式——“民間募資”“民營背景VC/PE機構”“目標境內IPO”的投資情況則并不十分樂觀。IPO境內通道的阻塞使得這些缺乏外資、國資支持的機構無論在募資還是投資上,都經歷了業務萎縮的一年。
2014:策略轉型看好并購,生物醫療行業最獲青睞。
從機構調研結果來看,有36.5%的機構選擇在2014年調整投資策略,而在這些意圖調整的VC/PE機構中,近七成選擇擴充并購業務。此外伴隨2013年房地產投資的大熱,無論VC機構還是PE機構,選擇向房地產投資方向發展的比例都較前一年有所提升。而VC機構中選擇PIPE投資與PE機構中選擇天使/早期投資的比例都有所上升,體現了現在市場上機構業務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從機構關注的重點投資行業分析,生物醫療、清潔技術、TMT、消費這些傳統熱門的VC投資領域本年度依舊受到追捧;新農業、文化產業、先進制造業的受關注度則排在第二梯隊上;房地產、能源礦產等資金密集行業排在第三梯隊。PE機構的重點關注領域與VC類似,區別于VC更偏重于高新技術行業,PE機構對消費與文化產業的關注相對更高一些。
退出篇
2013:境內IPO經歷史上最長空窗期,赴美上市之路日漸通暢。
2013年以來,為打擊欺詐上市行為、維護投資者利益,證監會對排隊上市企業進行了嚴厲的財務專項核查,根據證監會公布的數據,截止2013年年底,終止審查企業已近300家。其中,以深圳創業板終止審查較多。由于被投企業終止審查,VC/PE近百億投資無法通過境內IPO渠道退出。對于投資時間早且有迫切退出需求的VC/PE機構,大多轉向尋找上市公司或產業投資者收購被投企業、或通過PE二級市場轉讓基金份額、同一機構新基金接手、抑或是要求被投企業管理層或股東回購,從而解決機構退出需求。
而在經歷了2012年中概股“滑鐵盧”之后,2013年伴隨著美國資本市場的回暖,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狀況也在這一年得到有效改善。先后有“蘭亭集勢”、“中國商務信貸”、“瀾起科技”、“58同城”、“去哪兒網”、“久邦數碼”、“500彩票網”和“汽車之家”8家中概股成功登陸美國資本市場,而2012年僅有兩家中企登陸美資本市場。在8家中概股中,5家互聯網企業上市首日表現優異,為背后的VC/PE機構帶來可觀的賬面回報,有利于提升投資者對中概股的信心。
2014:境內IPO重啟,有望重新成為VC/PE機構主要退出方式。
2013年12月30日,證監會發行部、創業板部已向5家在審企業發放了發行批文,標志著境內A股市場塵封長達一年多的IPO退出渠道正式打開。截至2014年1月3日已有16家在審企業獲得證監會發行批文,預示著2014年又將是一個IPO“大年”。IPO重啟的利好也帶動了市場機構對未來的預期的轉變。看好退出情況的機構比例達到33.6%,而不看好的機構不到兩成,而在2013年這個比例超過四成。
有47.8%的機構表示,IPO依舊是他們首要的退出渠道,首選的上市地點仍為境內的深圳創業板、深圳中小企業版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得益于2013年的經歷,83.5%的機構表示除IPO外也會考慮其他退出方式,在這些機構中,94.1%會考慮并購退出方式。
監管篇
2013:證監會接手發改委成為VC/PE行業直接監管部門。
2013年6月27日,中央編制辦公室印發《關于私募股權基金管理職責分工的通知》。《通知》明確,證監會負責私募股權基金的監督管理,實行適度監管,保護投資者權益;發改委負責組織擬訂促進私募股權基金發展的政策措施,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政府對私募股權基金出資的標準和規范;兩部門要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實現信息共享。自此,爭論已久的PE監管權成為定局。
證監會監管權的確立,也為PE市場帶來新的變化。2013年年初證監會發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符合條件的股權投資管理機構、創業投資管理機構,應當向基金業協會申請登記。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證監會備案私募類投資機構達到250家,其中股權投資類機構85家。
2014:機構“跨業”監管仍有待落實。
證監會2014年新年伊始為券商直投業務松綁,除了股權投資外,債權投資首次被納入成為直投子公司的業務范圍,此外短期融資券、債券逆回購也獲準成為直投公司標的,而合格投資人則將高凈值個人納入LP范疇內。證監會的這次舉措標志著券商直投子公司將從諸多限制的單純性股權投資類機構向業務更全面的資產管理機構轉變。
長期以來,橫跨一二級市場、兼顧股權投資、債權投資、證券投資、房地產投資等多元化業務的綜合性資產管理機構一直是很多機構未來發展目標。證監會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也明確表示符合條件的股權投資管理機構、創業投資管理機構等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可以開展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為VC/PE機構發行公募基金產品打下理論基礎。2013年7月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加強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企業、產業投資基金發行企業債券,專項用于投資小微企業”,為VC/PE機構進行企業債業務提供政策支持。
然而國務院辦公廳近日下發的“107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表明“嚴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開展債權類融資業務”。雖然這份文件目前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也并未明確指出債權類融資是指機構募資階段還是投資階段,但對修煉不足卻急于擴張的VC/PE機構仍不失為一次警告。當前證監會已獲得股權投資機構的主要監管權,但對于大資管時代中必然要面臨的“跨業”經營,尚缺細則引導,究竟是按照機構定性歸屬,還是按照業務牌照分業監管,都將是未來面臨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國的股權投資市場仍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在市場參與者未成熟前,相關部門都將采取從嚴管理。
網易財經 2014年0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