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4個月后的方正證券,日前以132億元并購民族證券,換取其100%股份,再次開啟證券行業并購大幕。交易完成后,民族證券成為方正證券全資子公司,民族證券各股東成為方正證券股東。
“民族證券以前是非上市企業,股東可以借機實現股份增值或套現,而重組之后新公司的資本實力會大幅提升,業務覆蓋范圍得到拓展。”中央財經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韓復齡表示,這種重組方式充分考慮了各方利益,對市場來說是多贏的局面。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魏濤則認為,民族證券在固定收益、融資融券等許多細分領域都處行業領先水平,同時在營業網點的地域分布上也能和方正證券形成互補,充分融合后有望實現“1+1>2效應”。
重組帶來的規模效應正初步顯現。粗略計算,方正證券并購民族證券完成后,新公司的總資產將超過平安證券,排名上升到全行業第13名,凈資產排名第8,營業部數量達到前10。事實上,方正證券和民族證券的聯手僅僅是今年券商“并購”的冰山一角。從2013年底宏源證券發布的一系列信息來看,其與申銀萬國證券重組事項正在密集推進,聯姻后公司資產超過800億元。而長江證券、西南證券也在最新增發融資中明確表示,將擇機收購證券類相關資產,新一輪排名大戰才剛剛開始。
“從國外經驗來看,并購潮的到來符合行業本身發展規律。我國券商行業同質化競爭已經相當激烈,規模、平臺效應需要提升,差異化業務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韓復齡表示。據東方證券研究報告顯示,由于券商經紀業務萎縮和金融業監管放松,1985年至1990年之間,美國證券業并購活動異常活躍,證券公司收購的金融企業市值高達1522億美元,其中券商內部并購就占了75.1%。
回顧我國證券行業20多年發展歷史,2012年總資產排名前三的證券公司都是在并購重組過程中做大了蛋糕。上個世紀90年代,君安證券與國泰證券合并組成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則托管并購了甘肅證券和興安證券;2005年股改啟動后,中信證券先后并購金通證券、萬通證券、華夏證券,一躍成為行業龍頭。但由于以往并購多在綜合治理、“一參一控”等政策引導下完成,不可避免地籠罩上了濃厚的行政色彩,并購對象和價格是否合理。重組企業能否提升綜合服務水平等問題引發了市場爭議,并購的關鍵在“融”不在“合”。
“本輪方正證券與民族證券的重組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主要是因為其鮮明的市場驅動特性。方正證券和民族證券的市場化程度高,收購價格和方式更多體現了雙方商業談判的結果。”西南證券研究與發展中心總監許維鴻認為,在混業經營逐步開放的趨勢下,未來方正證券、國金證券、申銀萬國證券等傳統券商還將面對有商業銀行背景的信達證券、華融證券等機構的激烈競爭,所以率先通過并購來擴張實力有助于形成先發優勢。
“相對于商業銀行,傳統券商的競爭力集中在于證券分析、投行和直投等業務。在新一輪金融改革開放進程中,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渠道造成嚴重沖擊,券商行業如果能抓住轉型機會不斷增強核心業務、提高創新能力,有望實現‘彎道超車’。”許維鴻說。
經濟日報 2014年0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