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國內地股市結束長達一年多的IPO“空窗期”。伴隨退出渠道恢復暢通,股權投資市場的“中國機會”再度吸引著全球PE(私募股權投資)的目光。
東南亞第二大金融服務集團新加坡華僑銀行近日在上海宣布,其在中國的第一支人民幣股權投資基金正式成立。
華僑星城(上海)股權投資基金規模為1億美元(約合6億元人民幣),期限為10年,投資類型包括成長性資本、上市前融資、PIPE等私募股權形式,以及股東融資、過橋融資和夾層融資等特殊機會融資模式。
作為目前東南亞唯一獲批上海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資格的金融機構,華僑銀行把華僑星城作為其設立在中國境內的直投平臺。
華僑星城將重點投資具有成長性的民營企業,覆蓋現代農業、消費領域、健康產業、清潔和環境技術以及先進制造業等產業領域。未來這些投資項目將選擇在A股上市,或通過并購實現退出。
“華僑星城是華僑銀行私募股權投資業務在中國市場的重要發展舉措之一。其成立也為我們未來五年內在這一領域的進一步提升打好了基礎。”華僑銀行環球投資銀行部中層資本總經理鄧書義說。
借助這個全新平臺,華僑銀行可將1億美元境外資本按項目轉換為等值人民幣后,直接對中國境內企業進行多樣化的投資,而無須再受結匯問題困擾。在鄧書義看來,這一轉化令華僑銀行在投資中國企業時更具靈活性,交易過程也更為便捷。
在本土業內人士看來,華僑銀行布局中國內地股權投資市場,顯然選擇了一個比較恰當的時機。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環境持續低迷,以內地創業板為代表的PE“財富神話”破滅,股權投資市場也因此遭遇嚴冬。尤其是A股市場暫停新股發行,逼迫相當數量的股權投資機構撤離、轉行或者“冬眠”。
2014年新年伊始,中國內地IPO重啟,并在第二個交易周迎來8只新股的相繼發行。在未來的一年內,將有數百只新股陸續登陸A股市場。這意味著中國內地股權投資的退出渠道正在恢復暢通。
“伴隨宏觀經濟形勢轉暖、IPO開閘、并購潮來襲,股權投資行業‘周期性退潮’已經見底,未來有望逐漸復蘇。”投中集團執行總裁金建華說。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層面被賦予與國有經濟的平等地位,讓中國民營經濟有望迎來了“第二春”,也使得股權投資市場閃現誘人前景。
除了日趨改善的投資環境,愈加開放的心態也成為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吸引力所在。
2011年1月,上海啟動QFLP試點。三年間,上海市政府已相繼批準了逾20家企業的試點申請,凱雷、黑石、德同資本等知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出現在試點名單中。華僑銀行也在獲取QFLP資格后,于2013年在上海設立了兩家股權投資機構。
由于可以用本地貨幣投資中國企業,QFLP們得以有效地與中國本土私募基金公司開展平等競爭。這無疑有助于它們更好地把握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機會。
“未來,中國有望成為亞洲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鄧書義說。這不僅是華僑銀行,也是全球PE矚目“中國機會”的理由所在。
新華網 2014年0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