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wap/#/content/220726
作者:南方周末記者 封聰穎 南方周末實習生 金夢恬
在剛剛結束的2021年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又一次強調“專業化整合”——切實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深化跨行業、跨領域、跨企業專業化整合,積極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
專業化是相對于行政化“拉郎配”而言的,專業化整合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市場化、法治化。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當前,“做強”“做優”更為緊迫,也是進一步“做大”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
2021年12月6日,中國物流集團成立,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綜合性現代物流企業集團。 (視覺中國/圖)
2021年12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會議指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目標70%的預定任務已順利完成。
上一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指出此后三年是國企改革的關鍵階段,目標是讓國有企業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等。
2021年以來,一批符合國企改革方向的央企重組整合項目相繼完成。
據國資委官網,3月,中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重組成立中國中化控股有限公司,新集團的資產總額和銷售收入雙雙超過萬億,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化工企業;6月,中國普天并入中國電科,國有信息通信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
下半年,鞍鋼重組本鋼,新集團粗鋼產能達6300萬噸,營業收入達3000億元,位居國內第二、世界第三;緊接著,中國西電集團與國家電網所屬輸配電裝備制造企業,整合成立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年底,中國鐵路物資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誠通物流板塊實施專業化整合,成立中國物流集團。
在2021年前三季度央企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表示,2121年以來,央企整合駛入快車道。
回顧央企重組整合的歷程,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從數量上看,可以將其簡單劃分為三個階段。
2003年至2010年,國資委成立初期,央企數量多,又提出了明確的重組整合目標,這一階段央企重組整合的速度較快;2010年至2015年,這個時期主要鞏固前期的重組整合成果,速度變緩;2016年至今,《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發布,加上明確了國企改革的目標,重組整合的速度又加快了。
根據國資委主管主辦的《國資報告》雜志2015年一篇文章的梳理,央企重組的方式包括合并、收購、接管、標購、剝離、售賣、分立、破產等。
自2014年底至今,央企數量由112家減少到96家。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央企數量為196家。
2021年,央企重組整合提速明顯,年內已有5起央企重組整合。而在過去兩年中,僅有3起,包括中絲集團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保利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聯合重組成立中國船舶集團,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對中國中鋼集團實施托管。
多位受訪專家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2021年央企重組整合的提速,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目標有關。
2020年10月,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杰明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是今后三年對于黨中央、國務院“1+N”頂層設計、政策體系的落實,是具體施工圖。
國務院“1+N”頂層設計指以《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為統領、以35個配套文件為支撐的政策體系。這一體系自2015年起逐漸形成。
胡遲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國資委一直在推進央企重組,但這些年沒有強調重組的進度和目標。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了任務完成的時間節點。
央企重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胡遲強調,2021年的幾起重組本質上還是“瓜熟蒂落”的結果。“兩化的重組(即中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重組),本鋼、鞍鋼重組都是經過了長期的醞釀和磨合。”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國企業兼并重組研究中心主任張秋生持相同觀點。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央企重組整合不是齊頭并進,盡管央企重組完成的時間集中在2021年,但醞釀的時間有所差異。
以近日一起令市場矚目的重組為例,12月6日,國資委公告,中國鐵路物資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物流板塊下的四家企業實施專業化整合,組建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物被中國誠通托管多年,(聯姻前)雙方實際上經過了幾年的‘談朋友’階段。”張秋生說。
央企重組整合通常有橫向、縱向兩種模式。簡單來說,橫向指兩家從事同類業務的企業合并,例如2015年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的重組;縱向指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比如中冶集團并入五礦集團。
還有一種以“共享競合”為核心的“鐵塔模式”。2014年7月,三大電信運營商剝離自有鐵塔等通信基礎設施,成立中國通信設施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為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建設、多家共享。四年后,中國鐵塔(00788.HK)在香港上市,成為2018年全球最大的IPO。
“鐵塔模式”后來被稱為“專業化整合”。在2018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彭華崗指出,鐵塔公司是一個專業化整合的典型案例。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王文成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專業化整合可以理解為兩層含義。一是從過程看,要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方式推動整合;二是從結果看,主責主業更加突出。
彭華崗也在上述會議中表示,“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通過推動無償劃轉、有償收購、組建股份制公司等方式,打破企業邊界推進專業化整合,實現資源向優勢企業、主業企業集中。”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亦認為,專業化是相對于行政化“拉郎配”而言的,專業化整合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市場化、法治化。
“現在新組建的央企遵循著市場化的原則,例如引進股東,走一種股權多元化的模式。”吳剛梁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中國物流集團就是一家股權多元化的企業。據央視報道,中國物流集團同步引入中國東航、中國遠洋海運、招商局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在股權上,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國誠通持股比例相同,為38.91%;三家戰略投資者分別持股10%、7.3%、4.9%。
根據國資委官網最新消息,目前已有14家中央企業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國有全資企業。
信息來源:國資委官網、新華社、證券時報、經濟日報、中國證券報數據收集:南方周末記者封聰穎、南方周末實習生金夢恬 (梁淑怡/圖)
2019年初,彭華崗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資委從幾年前就開始做專業化整合,但從2019年開始,要加大這方面的力度。
此后,國資委多次提及要更多地推進專業化整合。例如,彭華崗在2021年前三季度央企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提出,下一步央企重組整合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專業化整合,另一方面是央企集團戰略性重組。
胡遲表示,過去央企重組后進行資產、業務等“合并同類項”,其實包含專業化整合的內涵,專業化整合的概念被提煉并重視的原因之一,是央企重組開始聚焦能源、化工等領域的“大塊頭”。
“‘大塊頭’的產業種類多。假如兩家央企旗下各有10個產業板塊,它們可能只有5個板塊是可以合并同類項的,那對于重組后的新企業來說,就有15個板塊,它的產業集中度反而更差了。”胡遲指出,專業化整合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產業集中度。
國企改革研究專家、中企之聲(北京)企業管理研究院院長李錦觀察到,這幾年因為專業化的重組,往往會派生出新的央企,“新的央企基本上都是專業化重組的結果”。比如,2021年新登場的兩家央企——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和中國物流集團是專業化重組的模式。
李錦認為,在新發展階段,央企專業化整合仍然是重點。央企在主業方面,總體上進步很大,但也存在著資源分散、主業不突出等問題,還存在著在某個專業上同質化競爭、無序競爭等現象。前幾年的整合,重點是解決多元化帶來的“亂”字,與“專”字要求有差距。因此,要著眼長遠,從核心能力培育的視角來思考、推進專業化整合工作。
在剛剛結束的2021年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又一次強調“專業化整合”——切實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深化跨行業、跨領域、跨企業專業化整合,積極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
中國物流集團符合這一關于專業化整合的新內涵。張秋生指出,中國鐵物與中國誠通物流板塊的整合,不僅涉及橫向的同行企業,也涉及物流產業鏈上下游,涉及運輸倉儲等物流各領域,涉及物流金融與產業,涉及國內外物流供應鏈等等,實際上已比過去所說的“專業化整合”的范疇要廣。
李錦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實際上專業化重組有三個階段的特征,初期由混亂走向集中、隨后由集中走向專業、下一階段則是以提高產業鏈水平為特征。”
“提出專業化整合,其實就是在強調要做強、做優。”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張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張巍表示,從企業管理層面去理解專業化整合,它和“專業化戰略”這個詞的意思相近,主要指這家公司需要集中所有的資源和能力到自己所擅長的核心業務,以此帶動公司的成長。
2021年3月,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旗幟》發表文章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當前,“做強”“做優”更為緊迫,也是進一步“做大”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郝鵬指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必須有一批能夠體現國家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作為支撐。
2021年12月18日,國資委部署央企2022年八項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郝鵬要求各企業聚焦解決大而不強、全而不優問題,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全面改進,著力提升技術牽引和產業變革的創新力、提升全球競爭力。
“以前市場擔心(央企重組)會提高單一企業的掌控能力,或者說可能產生壟斷問題。其實,現在企業面向的是全球市場,是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怎么可能達到壟斷?”胡遲指出,從全球化視野和長遠的眼光去看,能對過去央企重組中出現的質疑有新的認識。
胡遲舉例稱,南車和北車合并后的中車集團在國內市場獨大,但在國際市場上拿訂單時,依舊要和西門子、阿爾卡特集團等激烈競爭。“看待壟斷問題不僅要從國內市場看,更要從國際市場看,同樣的企業在國內有幾家,在國外又有幾家。”
在操作過程中,央企重組整合既有“加法”,又有“減法”。
早在2006年,央企重組就確立了“有進有退”的整體策略。當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建立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的機制。比如,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企業和資源枯竭的礦山實施依法破產。
時隔十年后,國務院又對國企改革提出了“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要求。
2016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提出“四個一批”,其中“清理退出一批”就是指清理長期虧損、扭虧無望企業和低效無效資產,退出一批不具有發展優勢的非主營業務等措施。
國資委在2021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也明確,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清退“兩資”(低效資產、無效資產)“兩非”(非主業、非優勢),加大虧損子企業治理力度,進一步壓減收益率低于資金成本的業務規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