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三五”不僅是我國推進經濟轉型、能源轉型、體制創新、技術開放的重要時期,也將是光伏產業迅速發展以及充滿挑戰的時期。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李河君帶來了什么提案?在“十三五”期間,有著全球薄膜太陽能發電領導者的漢能又將會做哪些準備?《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此專訪漢能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
3月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蒞臨漢能控股集團總部考察調研。在李河君的陪同下,萬鋼一行先后參觀了漢能集團總部和漢能清潔能源展示中心。參觀期間,萬鋼詳細了解了漢能集團的發展歷程、薄膜太陽能技術發展和漢能移動能源戰略等情況,對漢能目前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漢能集各方面尖端人才,同時還擁有薄膜太陽能領域中最先進的技術,非常不易,這給中國新一代太陽能企業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今天我看到、摸到了漢能的薄膜太陽能產品,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漢能有著無畏的精神以及優秀的企業文化,我對此表示敬佩。”
6個提案關系國計民生和行業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今年您帶來了哪些提案?主要關注哪些方面?
李河君:今年兩會我帶來了6個提案,分別關注了:
關于大力發展移動能源產業,助力國家供給側改革的建議;
關于提高光伏精準扶貧成效的建議;
關于設立國家薄膜發電產業基金的建議;
關于大規模利用工業廠房屋頂發展清潔能源,加快我國工業用電“清潔化”的建議;
關于大力推廣光伏農業大棚,促進我國農業轉型升級的建議;
關于大型公共建筑強制推廣光電建筑應用,促進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建議。
這6個提案都關系國計民生和行業能否健康發展,我希望這6個提案能得到相關部門和業界的關注,這樣才有利用整個行業的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您的提案至少有兩個是與“三農”問題密切相關的,一個是涉及到農村貧困的光伏精準扶貧,一個是光伏農業。為什么會著重注意到這兩個方面?
李河君:光伏扶貧作為國務院扶貧辦2015年確定實施的“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它充分利用了通過開發太陽能資源、連續25年產生的穩定收益,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據了解,目前在我國832個貧困縣中,有451個縣年均等效發電時間超過1100小時,適合發展光伏精準扶貧。
我們一直積極配合國家政策,做好光伏扶貧的工作。目前,漢能在全國12個省份有著近30個市縣級的光伏扶貧項目,這些項目涉及:戶用屋頂,村級電站,農業大棚等。比如說,我們在山西臨汾光伏紅棗大棚項目,是國家光伏扶貧政策下發以來,全國第一個光伏與農業結合的扶貧項目。我們還會繼續把光伏扶貧工作做下去。
至于光伏農業,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快推進光伏扶貧工程,支持光伏發電設施接入電網運行,發展光伏農業”。此外,相關部門正在研究起草的《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重點在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東等東部沿海省份及現代農業發達的地區,依托漁業養殖、農業設施等,建設漁光互補和農光互補的光伏發電集中區。”這不難看出國家層面對于推動光伏農業發展的決心,而且農業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中之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提出了《關于大力推廣光伏農業大棚,促進我國農業轉型升級》的建議這樣一個提案。
用自身變革來迎接“十三五”
《中國經濟時報》: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對于已經到來“十三五”,漢能準備好了嗎?
李河君:作為太陽能薄膜發電的領先企業,漢能積極參與了“十三五”光伏規劃的討論,為我國光伏業的持續,穩定, 高效的發展獻計獻策。國家能源局下發的《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0年底,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0GW,其中分布式光伏裝機70GW,集中式光伏電站裝機80GW,另外還有10GW的光熱電站。總體來看,分布式與集中式兩者累計裝機量占比接近1:1,但由于過去幾年地面電站增長迅速,實際體量已經很龐大,分布式的裝機數量微小,市場空間非常大。
其實,漢能從2014年開始,已經將戰略重點轉型到分布式應用上了,我們在居民戶用發電、光伏扶貧、光伏新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比如,漢能在甘肅的打造的“美麗鄉村”項目,在山西的紅棗光伏大棚和云南山區的光伏扶貧項目等,都得到了外界的廣泛認可。在國內的戶用市場上,漢能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領導品牌。同時,我們與多家戶外用品的數一數二的企業合作開發陽光下會發電的應用產品,例如太陽能房車、餐車、陽傘等,真正做到隨時隨地,安全便捷地利用太陽的能量。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三五”不僅是我國推進經濟轉型、能源轉型、體制創新、技術開放的重要時期,也將是光伏產業迅速發展以及充滿挑戰的時期。
就漢能而言,我們已經在我們的產品、技術、市場等各方面都做好了準備來迎接“十三五”。
《中國經濟時報》:漢能做了哪些應對和改變,以尋求在“十三五”期間有更好的發展?
李河君:從前年底去年初開始,漢能早就已經開始進行調整和變革。
第一,向移動能源戰略轉型。目前的戰略定位是:以傳統清潔能源為基礎,堅持薄膜發電發展方向,以移動能源開創人類能源利用新時代。
第二,業務運營策略聚焦調整。漢能將加快全球領先的CIGS技術和砷化鎵技術的國產化以及在市場上的廣泛應用;在大力發展經銷商,推動戶用發電系統和分布式發電的同時,我們將全力以赴開發民用新產品, 通過“產業+”模式,與其他行業開展全方位合作,構建一個開放的創新應用開發平臺,加快開發新產品,培育新業務。
第三,實施快速響應市場的組織變革。包括:組織優化、流程再造等,其目標是把漢能轉變成為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的技術型、服務型、平臺型公司。
第四,建立開放、透明的合作機制,做到“四個開放”。股權開放、資源開放、技術開放、渠道開放。
最近一段時間,漢能在歐洲市場斬獲不少訂單。在荷蘭,與阿爾克馬爾足球俱樂部合作的荷蘭AFAS體育場屋頂光伏項目順利簽約;與Rooftop Energy合作在荷蘭最大的國家花卉植物交易中心屋頂上安裝薄膜發電組件;荷蘭澤弗納爾市市政廳也安裝了漢能薄膜太陽能組件。在芬蘭,漢能與金屬屋頂制造商Virte Metal Corporation旗下的Virte Solar公司簽署為期一年的漢能MiaSolé柔性薄膜發電組件供應協議。在意大利,有三個消防局安裝了漢能的薄膜太陽能屋頂。另外,我們也跟ClearWorld合作,將為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足球賽場館提供清潔能源。相信通過這一系列調整和變革的創新舉措,漢能的運營和管理水平、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在“十三五”期間都會有非常大的提升,變革成果大家很快就會見到。
薄膜發電技術需要國家更多支持
《中國經濟時報》:現在移動能源的總體發展情況怎樣?
李河君:移動能源就是以可移動分布式發電技術為基礎,通過與儲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術的有機結合,實現能源可移動、全天候、高效率的供應。
在中國,隨著薄膜技術的進步,產業規模在迅速擴大,以漢能,中建材,上海電氣等大型企業為主導,將在未來5年內打造超過10GW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生產能力。技術和產業能力全球領先,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之一。
去年的“雙創周”上,漢能自主研發的全動力太陽能汽車和無人機受到了李克強總理和張高麗副總理的肯定,這給了我們極大的信心。同時,“移動能源+”的解決方案已經在房車、餐車、觀光車、等汽車領域實現應用,薄膜太陽能沖電包、背包、帳篷等應用也已經落地。
目前,我國移動能源產業正處于大規模產業化的關鍵階段,需要在國家支持下,盡快將我國擁有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
《中國經濟時報》:移動能源所依仗的關鍵技術是什么?
李河君:移動能源的關鍵之處在于薄膜發電技術。得益于其輕柔薄等特質,薄膜發電技術能夠被用在電動汽車、無人機、手機、戶外用品、航天器等領域,最終形成用電供電一體化的集成終端產品。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借助高效薄膜發電技術提供能源供給,太陽能全動力汽車可以做到環境零污染、使用零排放。
同時,“移動能源+”將催生新的商業模式,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體現了“移動能源+”產業所蘊含的開放經濟、共享經濟特性。據測算,到2020年,移動能源產品潛在市場總規模達6萬億元,可以成為“十三五”期間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中國經濟時報》:我國薄膜發電技術在全球是一個什么水平?
李河君:目前,我國薄膜發電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銅銦鎵硒柔性電池芯片研發效率達到18.2%,柔性冠軍組件效率達17.3%,柔性組件量產效率達16.5%。此外,砷化鎵單結電池轉換率達28.8%,雙結電池達31.6%,經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等國際權威機構認證,均為全球第一。薄膜電池的轉換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成本會下降5%。
從全球范圍來看,薄膜太陽能技術不斷進步,轉化效率快速提升,產業逐步集中發展,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日本,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經濟時報》:這樣看的話,移動能源的市場很是廣闊的。對于如何更好的在中國發展移動能源,您有什么建議?
李河君:未來的太陽能應用,是讓人們能像植物一樣,隨時、隨地、安全、便捷地使用太陽的能量。太陽能發電是造福人類的事業,也脫離不了一般產業發展的規律,需要一個發展期。
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但薄膜發電作為資金密集型的新一代太陽能發電技術,需要國家統籌扶持,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我國企業進行技術研發、裝備制造、推廣應用等,從而培育一個新興產業。最近兩年,全球薄膜發電技術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如果缺少國家支持,或將錯失我國在薄膜發電領域來之不易的全球領先優勢。建議設立國家薄膜發電產業投資基金,通過國家注資、企業投資和社會參與的形式,為先進薄膜發電技術研究、核心裝備國產化、重點示范項目建設等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加大對薄膜發電高端裝備國產化、先進薄膜電池基地建設、ICI(芯片的集成互聯)等先進封裝技術的扶持力度,把我國移動能源產業打造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